唐天宝十四载(755 年)阴历十一月十五日,陕西临潼骊山华清池,大唐帝国的玄宗皇帝正与爱妃杨玉环一起沐浴温泉,忽然太原有人骑快马来报,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兼河北采访处置使安禄山在十一月九日这天起兵反叛了!对于这一消息,玄宗开始并不相信,因为长期以来,经常有人说安禄山要造反,可他不是一直没反吗?但很快,朔方军也派人送来了相同的消息,玄宗仍然将信将疑。直到平原郡太守颜真卿派李平前来报信,叛军已过平原郡向洛阳进发,使得玄宗不得不相信:安禄山确实反了!沐浴温泉的惬意与舒适顿时烟消云散,他急忙召集宰相商议对策,并着手准备离开骊山返回长安。
玄宗是唐朝第七位皇帝,在他之前有高祖、太宗、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天宝”是玄宗的第三个年号,玄宗在位期间曾用过三个年号,第一个是“先天”,只用了一年零四个月,就改为“开元”,意思是一个新纪元的开端。“开元”的年号用到第三十个年头,即公元 742 年,阴历十一月,改为“天宝”。
之所以改年号为“天宝”,玄宗说是因为“玄元皇帝天宝锡(赐)庆”。玄元皇帝即老子李耳,唐朝皇帝认李耳为祖先,把他封为玄元皇帝。据说,隋朝末年,李耳曾降下灵符,说李氏该称帝治天下,李渊、李世民正应了这道灵符。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正月,据玄宗说,他梦见了老子,“老子告我以无疆之体”“表我以非常之庆”(《玄元皇帝临降制》)。老子还告诉玄宗:“吾有像在京城西南百余里,汝遣人求之,吾当与汝兴庆宫相见”(《资治通鉴》卷 214)。玄宗派人求取,在终南山楼观附近山间果然找到一尊老子像,迎回兴庆宫。唐朝统治者一直把老子降下的灵符、神像之类称为“天宝”—天赐宝物。玄宗说现在应该“遵道宝而建元”,即按照“天赐宝物”这一含义而重建年号。这个年号一直用到第十五个年头,即公元756年。
玄宗作《玄元皇帝临降制》颁示天下,把他梦见玄元皇帝,玄元皇帝赐给他圣像的神话宣告天下。这一下热闹了。皇帝分明在造假嘛,于是引起全国各地跟着造假。造什么假呢?造“天宝”或“道宝”—灵符之类。当年正月,陈王府参军(唐代一般为七品或八品级别)田同秀就声称在京城永昌街宫中也见到了玄元皇帝,玄元皇帝要他传话给玄宗,说赐给玄宗八个字:“天下太平,圣寿无疆。”这个小小的芝麻官平日里哪有机会见皇上啊,现在玄宗亲自接见他,因为他要传达玄元皇帝的金言,那就像圣旨一样啊。田同秀又说:“桃林县故关令尹喜宅傍有灵宝符。”尹喜,就是据说当年老子出函谷关,那位负责守关事务的人。玄宗赶快派人去找,果然又找到了灵宝符,玄宗命改桃林县为灵宝县,并作《灵符铭》,刻在石碑上,竖在发现灵符的地方以作纪念,并且大赦天下。河南省灵宝县就是这样得名的。
这年九月,崇文馆大学士陈希烈等人又称在太清门见到了玄元皇帝——不是一个人说看见,而是几个人,大家串通好蒙皇上。他们告诉唐玄宗,玄元皇帝说了:“可报吾孙,汝是上界真人,吾于左右长卫护。汝寿命无疆,灾害自除,天下安乐。”(《册府元龟》卷 54)“吾孙”当然就是玄宗皇帝。玄宗命史官郑重地记录下来,作为档案永久留存。一年后,清河人崔以清也说见了玄元皇帝,玄元皇帝说有灵符在什么什么山。玄宗又派人去找,又找到了灵符。这件事被人检举造假,崔以清自己也承认了,玄宗并不深究。此后,所谓老子现身、仙人显灵、灵符出、祥瑞现等等之类的新闻,不断地报道出来。—“时上尊道教,慕长生,故所在争言符瑞,群臣表贺无虚月”(《资治通鉴》卷 216)。每个月都有此类事发生。
这个天宝十四载的“载”字,也需要说明一下。古代皇帝纪年,一般称“年”,而不称“载”。唐朝从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正月初一起,“改年曰载”(《资治通鉴》卷 215),一直到肃宗至德三载(758年)二月五日,改年号为乾元,同时又“复以载为年”(《资治通鉴》卷 220),又改了回去。
把“年”改为“载”有什么意义呢?玄宗说他是效法尧、舜,他曾查阅古籍,发现古代关于“年”原来有不同叫法。古代有一部字书《尔雅》,其中有一部分叫“释天”,解释一些与天文、自然有关的字,其中有云:“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唐虞就是唐尧、虞舜,古代传说中的圣君,他们那个时候就不说“年”,而说“载”。玄宗说自己追求的是实现像唐尧、虞舜那样的盛世,因而也要效法尧、舜,称“载”而不称“年”。为此他郑重地下了一道诏书,“改天宝三年为载”,这就是收在《全唐文》第 24 卷的《改年为载推恩制》。因为改这个字,他还要“推恩”,推恩就是让那些不该享受这个太平盛世的人,也感受到皇恩普化。根据这道诏书,除了犯十恶大罪或罪大恶极“情难容恕”者,当时监狱里在押的罪犯,犯死罪的降一等处理,不是死罪的全部释放。
展开全文
当时大家都期望玄宗成为尧、舜。杜甫在有名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长诗里表达自己的心理期待:“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当今的皇上,即玄宗,成为超过尧、舜的帝王。玄宗改年为载,实际上是自许自己的治下已经是尧舜的时代,已经是“风俗淳”—政治清明的年代。我们知道,开元年间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太平盛世,天宝三载呢,盛世的余晖还普照大地,正是玄宗自鸣得意的时候。因此这一字之改,显露出玄宗自足的心态。这种心态对保持盛世的局面非常不利,他骄傲了,历史便毫不留情地给了他应有的教训。安禄山发动的军事叛乱,把他的尧舜梦击得粉碎。
那天一早,安禄山在蓟城南郊举行誓师大会,以奉玄宗密诏讨杨国忠为名(当然是骗人的),命各路兵马向帝都洛阳、长安进军。其时气氛紧张,各驻兵之地到处都张贴着榜文,墨书大字:“有异议煽动军人者,斩及三族。”—有人胆敢发生不同的意见,煽动士兵们抗命的,他的三系血亲,即与父母、兄弟、妻子有血缘关系的人,都要砍脑袋。
安禄山命范阳节度副使贾循驻守范阳,平卢节度副使吕知诲驻守平卢,别将高秀岩驻守大同军,其余诸将皆各自率军连夜出发,兵锋直指东都洛阳。安禄山乘铁甲车,率步骑精锐15万人马南下,号称20万,烟尘千里,鼓噪动地。其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百余年不识兵革,忽闻范阳兵起,远近震动,群情骇惧。河北皆安禄山管辖,所过州县,望风瓦解。郡守、县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乱军擒戮,没有能抗拒的。
造成大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就这样爆发了。
范阳是首乱之地。范阳郡,有时叫幽州,治所在蓟县城。唐时蓟县跟现在的蓟县不是一地,现在的蓟县在天津市北部,秦朝时叫无终县,隋唐时改为渔阳县,又是渔阳郡治所,也就是郡政府所在地,渔阳郡有时叫蓟州。唐时的蓟县在现在北京城西南,大致就是现在的涿州。自东汉至隋,幽州、广阳郡、燕国、燕郡、涿郡皆以蓟县为治所;唐初属幽州大都督府,开元、天宝年间,这里是范阳节度使驻节之地;安史之乱发生后,又改范阳郡为幽州。唐朝时渔阳县属蓟州,蓟县属幽州,因为同是安禄山的辖区,同是叛乱的策源地,所以人们称安禄山的叛军为“幽蓟锐师”“渔阳突骑”。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形容安史之乱爆发,有“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诗句。
当此之时,谁也没有认识到这场动乱将造成多大的灾难,更没有预见到它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严重后果和巨大影响。事态的严重和后来的发展,包括叛乱者和唐王朝双方的当事人,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认识到的。但历史并没有给他们全部理解这场动乱含义的机会,战乱的余波,在双方当事人都陆续离开人世以后,仍然在唐朝社会久久荡漾,而且,我们都知道,这场战乱在历史上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唐朝一朝一代。(摘自《安史之乱》作者:石云涛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